-->
2月20日。再普通不過的一個早晨。
有人早早守在天安門廣場上等著國旗高高升起——今天果然是個大晴天。溫度跌破0℃,寒風也吹不散的熱意,一半來自沸騰的心,一半來自昨晚就備好的厚羽絨服和毛衣。
有人還在回味昨天雪場上的酣暢淋漓。那是在河北省淶源縣的七山滑雪場,離家近,服務好,最重要的是雪質優良,最大程度滿足了人們在雪上馳騁的心愿。
2023年2月19日,滑雪愛好者在崇禮雪場滑雪。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迎來北京冬奧會后的首個雪季,來自全國各地的滑雪愛好者來到崇禮,體驗冬奧賽道,感受冰雪激情。當地氣象部門對接需求,持續做好冰雪旅游氣象服務保障。王旭海 攝影
還有人仍在酣眠,屋里暖意融融。冬春寒潮侵襲前,北京決定提前供暖,為守護這個冬天的溫暖提供保障。
……
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滲進日常生活的溫暖延續自上一個冬季,曾在國家體育場“鳥巢”燃燒的微火——
公眾提前一天可以看到的天安門廣場升降旗“氣象指南”,源于小范圍、高頻次更新的氣象預報支撐。而這正是冬奧“百米級、分鐘級”預報技術引入天安門地區等首都功能核心區氣象服務后的成果。目前,北京氣象部門基本建設完成覆蓋北京城區和近郊區的睿思城區“百米級、分鐘級”系統,在去年汛期,該系統對雷暴大風(17m/s以上陣風)的預報可參考時效至少達6小時,并為對流新生、發展移動方向預報提供一定參考。
在淶源等地,氣象部門為國家雪上項目訓練基地建設的氣象監測網持續為滑雪場造雪提供信息支撐,冬奧賽區雪道表層凍融過程研究項目為不同用雪需求確立的定量指標,也將進一步廣泛應用。河北氣象部門正進一步推廣釋用冬奧科研成果,強化冰雪經濟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基于“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強降溫形成機理和預測方法研究”,國家氣候中心和省級業務單位聯合建立的動力-統計結合的強降溫綜合預測系統,在強降溫專項預測業務中表現良好,對地方確定采暖季正式供熱時間起到支撐作用。
……
以北京冬奧氣象保障服務為契機淬煉的氣象科技“利刃”正在各個領域初露鋒芒——
在氣象業務中,它們大顯身手。
沿襲北京冬奧氣象保障服務優良傳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集中各環節力量研發“風云地球”業務平臺,推動5方面17類63種產品實時觸達一線預報員。其中,針對賽事服務需求研發的高分辨率云圖、冬季天氣遙感監測產品等,已根據業務需求進行了優化。在去年汛期,早間天氣會商應用“風云地球”業務平臺產品500余次,點擊量突破1.09億次。
國家氣象業務內網“風云地球”平臺。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打造的冬奧氣象指揮平臺,是北京冬奧氣象保障服務一站式“掛圖作戰”的重要支撐。如今,這一平臺進一步演化成“天擎·實況”綜合支撐平臺,初步實現一站式產品快速查詢訪問和統一調度,為去年主汛期預報服務提供助力。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曾依托“天衡天衍”系統,發揮天氣雷達優勢,為賽區及周邊地區織密了一張全方位實況監測網。其中,為監測、預報、訂正復雜相態演變提供了重要支撐的地面雨雪相態分布、分鐘級地基垂直綜合觀測等產品,如今也早已成為冬季重大雨雪過程中早間天氣會商的常見工具。
2023年2月6日,北京清河站地區管理辦公室公眾號正式上線“跟著預報去滑雪”功能。從“智慧氣象觀測站”到“春運氣象服務專報”,北京清河站地區管理辦公室與北京市海淀區氣象局再次聯合創新服務,面向市民和旅客再推暖心服務,在公眾號上線“跟著預報去滑雪”功能,提供京張高鐵沿線城市氣象與滑雪指數以及未來三天天氣情況,同時也為站區極端天氣應對、客流疏導等提供數據支撐。來源:北京市重點站區管理委員會
冬奧賽場為中國華云氣象科技集團公司打磨自主研發設備提供了“練兵場”,如高山氣象風要素觀測中應用的超聲風傳感器,在對平面測風有嚴格需求的環境中擁有廣闊應用場景;所有高山滑雪賽道自動站采集器程序升級后可秒級輸出風要素,填補了相關氣象監測技術空白。
在賦能各行各業時,它們發揮效益。
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面向軌道、公路交通、直升機救援等研發的氣象專項產品,聯合國家鐵路局基于移動端延伸的服務觸角,正持續覆蓋京張高鐵、京雄高鐵、機場快線等多條軌道,為導航、外賣、急救等多個行業和領域提供支撐。
在南極,科學考察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發的便攜式雪粒徑和雪密度觀測儀的“身影”。它們在助力提升冰蓋、海冰表面特性觀測工作效率的同時,大幅降低了觀測成本。
在北方冬麥區,于2月9日開始的人工增雨保墑作業服務,效益顯著。而最佳方案的敲定,得益于一張張一目了然的不同方案作業效果評估圖。這背后提供支撐的,是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研發的三維中尺度冷云催化模式(CPEFS-SEED),水平分辨率達1公里,可仿真模擬多種作業方式并進行效果預估。
河北淶源七山滑雪場八要素氣象觀測站(拍攝于2022年11月)。七山滑雪場氣象監測系統建設項目包括1套八要素氣象觀測站、3套四要素氣象觀測站、6套三維超聲秒級測風站,為日常訓練和重要賽事氣象服務提供基礎氣象數據。唐訓全 攝影
一些成果還將在即將到來的重要活動中得以應用。
國家氣象中心研發的國家級重大活動精細化氣象要素單點預報系統(STNF)曾為高山滑雪賽事準確預報短臨時段風向,助力越野滑雪提前兩天鎖定賽事窗口期,如今將應用到杭州亞運會、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等重要活動服務保障中。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研發的基于自適應的動態誤差訂正方案和貝葉斯模型平均技術的多尺度模式集成技術,以及中國氣象局多模式訂正集成產品系統,顯著減小了復雜地形條件下不同分辨率的確定性和概率預報產品誤差,也將持續為重大活動“預”見極端天氣保駕護航。
冬奧公眾觀賽氣象指數產品在賽事期間收獲了大批用戶。華風氣象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于2022年7月發布實施了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團體標準《冬季戶外冰雪運動觀賽氣象指數》,踏出了規范、集約化開展冰雪運動公眾氣象服務的有力一步。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已謝幕一周年,但對于氣象人來說,“冬奧之夢”從未走遠,冰雪之約仍在踐行,這顆燃在心里的火種,已經點亮一支又一支火炬,它們接續燃燒,照亮更廣闊的未來。(馬洵、葉芳璐、王新、劉立明、王佳、高岑、郝靜、田彥如、李琳琳、范慧怡、趙妍、劉衛國、唐健、黃蔚薇對本文有貢獻)
(作者:葉奕宏?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