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lwei9"><nobr id="lwei9"></nobr></object>
<pre id="lwei9"></pre><code id="lwei9"></code>

  • <th id="lwei9"><video id="lwei9"></video></th>
  • <video id="lwei9"></video>

    <th id="lwei9"></th>
  • 首頁>文化>云海
    立春:古老的“春” 鮮活的“春”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日期:2023年02月03日09:48

    編者按:

    中國人對二十四節氣有特殊的感情。這份熱愛,不僅源于傳統——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制度,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

    這份熱愛,更在于它與每個人當下的日常生活緊緊相融。新的一年,中國氣象報社推出全新策劃“跟著氣象記者,看行走的二十四節氣”,隨著節氣探訪中國不同地區,“讀取”各地二十四節氣的獨特延展方式,看綿延的傳統與當代中國人生產生活碰撞出的火花。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第一站,中國氣象報社與您一道前往二十四節氣發源的黃河流域,到河南一起找春天。

    在安陽,甲骨文中鐫刻著中國先民記錄的“春”;在確山,“鐵花”飛舞,寄托對春的美好向往;在內鄉,人們鞭打“春?!?,寓意農耕開始;在駐馬店,氣象觀測員記錄下今年最新的冬小麥生長數據……這里過去發生了什么,現在有哪些新變化,跟著氣象記者一起來看吧

    安陽:甲骨尋“春”

    探訪人:馬超 

    專家顧問:中國文字博物館研究中心主任 楊軍輝 

    撰文:馬超 趙曉妮

    中國河南安陽。

    立春節氣,清風徐來。

    安陽,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城市,為世人所知曉或許來自書本上的“殷墟”。1928年,中國第一代考古人在殷墟打開了沉睡千年的燦爛中華文明。

    春天開始的時候,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與您一道,前往位于安陽的全國唯一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尋找中華先民記錄的“春”。

    中國文字博物館 圖/中國文字博物館

    探館

    您大概會好奇,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是什么樣子的?

    跟我們一起來看看。

    從京港澳高速安陽北口出發,幾分鐘的車程后,一座具備現代建筑風格和殷商宮廷風韻的后現代派建筑群赫然出現在眼前。一對玄鳥雕塑后,金碧輝煌的三層重檐宮殿式建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里就是中國文字博物館了。這兩尊玄鳥塑像也大有來意,因為玄鳥是殷商的圖騰,象征著甲骨文在這里發源。

    如果不趕時間,咱們可以一起慢慢走過“字坊”。所謂“字坊”,采用了金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這個金文字體的“字坊”可以說是博物館外部最具特色的建筑。

    往前走,通向主體館的干道兩側是采用銅質甲骨樣式的碑林,隱含了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

    進入館內,挑空大廳中自然光線傾瀉而下,整個序廳四周浮雕的漢字展示著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史及少數民族文字大家庭的盛況。從原始刻畫符號,到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篆書、隸書、楷書,您可以在中國文字博物館沉浸式感受千年文字魅力。

    咱們直奔主題,前往甲骨紀事展廳。商周時期的甲骨記錄著商王占卜和祭祀征戰的國之大事。

    甲骨上的文字,把我們拉回到上古時期一個個祈盼來年豐收的春日——在那個遙遠的年代,中國先民對于春的重視呈現在今人面前,或許我們的先人早已知曉“一年之計在于春”的道理。

    甲骨文里的“春”

    現在,讓我們仔細看看甲骨記錄的那些遙遠的“春”:

    戊寅卜,爭貞:今春眾有工。十一月。(《甲骨文合集》18號甲骨拓片右上角)

    乙亥卜,爭貞:今春王出田,若。(《甲骨文合集》649號甲骨拓片)

    貞:來春不其受年。(《甲骨文合集》9660號甲骨拓片)

    己卯卜,王:于來春伐。(《甲骨文合集》6560號甲骨拓片)

    甲申卜, 貞:在春宜……(《甲骨文合集》8181號甲骨拓片左側)

    □□卜, (貞):在春□田……受年。(《甲骨文合集》9784號甲骨拓片)

    甲骨文通常記錄的“春”有三種:“今春”“來春”“在春”。根據推測,“今春”“來春”可能指的是時間,“在春”可能指地名,也不排除“春”作為人名使用可能。此外,還常常以“屯”字作為“春”字用(如“今屯”“來屯”,即“今春”“來春”之意)。

    不同的甲骨上,“春”的字形略有不同。比如《甲骨文合集》9660號甲骨刻有“來春,不其受年”的字樣,是在占卜明年春季農作物收成如何,“年”就是谷物成熟,引申為豐收之意?!按骸弊值淖中?,由三個“木”、一個“日”、中間夾個“屯”組成。三“木”一“日”表意,意為春陽普照,萬木滋榮;“屯”表音。另外,“屯”雖是表音的,但形狀很像草木破土而出時根莖的臃腫部分,對,就像剛破土的植物胚芽形,喻示著草木生長。

    有的甲骨文中的“春”,可能有兩個或四個“木”,還有的時候像棵草。但不管字形如何變化,都可以從這古文字中看到春天的畫卷:在太陽普照下,萬木發芽生長,欣欣然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從“戊寅卜,爭貞:今春眾有工。十一月”等記錄還可以推測,商代的春季可能已經與現在的季節相吻合。實際上,商代前期甲骨文對天氣現象的記載已十分完整、細致,包括降水、風、云霧、閃電現象等方面的許多內容。

    隨著漢字字形不斷演變,在小篆、隸變之后,如今的“春”字除“日”以外,其他部分已經被合并簡化掉了,不過,“日”的存留依然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春天和煦的陽光,以及暖暖春光照耀下萬物生長的生機。

    古老的漢字,古老的節氣,鮮活的文化

    當然,從商周時代到二十四節氣形成,依然要走一段路。

    據研究,二十四節氣大致萌芽于夏商時期,在戰國時期已基本形成,并于秦漢之時趨向完善并定型。

    現在,當我們尋找歷史中的珍貴記錄,試著與古人對話,漢字幫助打破了時空的界限。

    漢字,不僅記錄著我們的語言,表達人們的思想,更溝通古今、跨越地域。同時,漢字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傳承了中國文化,影響了中國人對人生與世界的理解??梢哉f,每一個字,都有一段動人的歷史。

    某種程度上,我們運用漢字的過程,我們重新理解二十四節氣的內涵,都是在傳承中華文化。

    走出博物館,回到城市中。

    春風吹來了。據說早在商周時代,這里的地方官員和農家都會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儀式最開始,就是用輕盈飄逸的鵝毛來探尋陽氣生發,宣示春天到來——“鵝毛試春”。

    至今,在安陽地區還流傳著“春來鵝毛起”的俗語。人們都說立春陽氣轉,安陽民間測算立春的時刻就是用一根一丈多長的竹竿或竹筒,中間捅空,兩頭透氣兒,竹竿深埋大地,地面露出一尺高度,將一細絨的鵝毛或雞毛輕輕填入竹筒口內,等待地氣上來。人們在旁守候,終于等到立春時刻,鵝毛輕輕向上浮動,徐徐飛出竹筒,又輕輕飛向天空,證明大地開始萌動,立春的時刻已經到來,于是興奮地大喊:“春來了,春來了!”(中國文字博物館秦陽對本文有重要貢獻)

    駐馬店:麥返青

    探訪人:莫小沛 張運國 

    專家顧問:河南省駐馬店市氣象局農業氣象正高級工程師武建華

    圖為1月29日,河南省駐馬店市氣象局組織農業氣象專家走進田間地頭,開展早春冬小麥田間調查 圖/文 莫小沛

    1月29日,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胡廟鄉,冬小麥還在越冬期。

    小麥,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之一。而河南則是聞名天下的“小麥之鄉”。小麥做成的美味不僅豐富了河南人的餐桌,還變成面條、面粉、零食等,強壯了國人的體魄、孕育了濃厚的文化。

    我們的祖先總結了很多立春的天氣諺語,如 “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這些諺語對我們認識天氣氣候的變化有著積極的意義。而如今,裝備于麥田中的小氣候觀測站通過專業的觀測儀器精準地記錄著小麥各種生長指標。根據春季氣候趨勢預測,今年立春節氣后駐馬店的氣溫和降水都屬于正常狀況,接近常年同期。如果日平均氣溫低于0℃,小麥會停止地上部分的生長,葉片平展不上挺也會泛黃。隨著立春節氣的到來,這里的冬小麥即將開始返青生長。

    立春過后一段時間,最重要的麥田管理措施是追施小麥返青肥、澆返青水。 人勤春早,對于冬小麥長勢較弱的麥田,此時澆水追肥可增產5%左右。但這個“勤”,要講究科學,“看苗管理、因苗施策”。

    確山:打鐵花

    探訪人:鄭雅心

    圖為打鐵花現場,畫面十分震撼、蔚為壯觀 圖/文 段陽東莫小沛

    每年立春前后,在河南省確山縣的老樂山看“打鐵花”,是一種極致體驗。

    寬闊的場地中搭起一個丈余高的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頂部正中豎起一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老桿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ㄅ锱赃吜⒁蛔刍F汁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

    打鐵花了!打花者先把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即一根拳頭粗細、一尺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有直徑3厘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也叫“上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也叫“下棒”),赤裸著上身,頭上反扣一個葫蘆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十幾個“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緊跟一人,往來于熔爐和花棚之間。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后,遇到棚頂的柳枝立刻迸散開來,沖向夜空。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等,頓時,鞭炮齊鳴似兩軍激戰,鐵花倒懸如火山噴發,流光溢彩,氣勢磅礴,場面蔚為壯觀。

    鐵花發出耀眼的光芒像麥子成熟的顏色,充滿農民期盼莊稼豐收的喜悅?!盎ā迸c“發”是諧音,還象征事業興旺發達。據了解,確山打鐵花是河南省僅存的大型民間傳統煙火,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內鄉:打春牛

    探訪人:關敬偉 李厚軍

    圖為內鄉群眾自發組織扮演知縣、衙役到縣城東郊扶犁親耕 圖/文 王勇 李厚軍

    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存有清代嘉慶年間制作的石質“迎春池”“皮鞭”等文物,“打春?!泵袼孜幕顒又饕攸c在原內鄉縣衙建筑群。

    打春?;顒臃譃榧来?、迎春、打春、鬧春、送春等。立春前一日,人們自發組織迎春隊伍去先農壇祭拜春牛和芒神,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豐年;立春日,民眾齊聚原內鄉縣衙,鞭打由當地長者指導扎制的紙質春牛,牛肚內五谷、干果紛紛落地,民眾歡呼搶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豐登、吉年有余;隨后,人們在縣衙周邊游街鬧春;鬧春后,長輩給孩子佩戴春雞,全家吃春餅咬春,親朋互送春牛、“?!弊旨艏?,以迎接立春的到來。

    打春牛預示農耕活動的開始,有規勸農事、鼓勵春耕的含義。據記載“打春?!痹从谥艽抖Y記·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氣”之說。內鄉打春牛是流行于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世代傳承的立春節氣習俗,2016年,作為二十四節氣的構成項目之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1年,農歷二十四節氣(內鄉打春牛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責任編輯:張林)



    圖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