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軸線是北京核心的城市景觀區域,它構筑了都城南北延伸的壯美建筑景觀序列,南起永定門,經正陽門過天安門、故宮,到景山,北抵鐘鼓樓,縱貫北京老城,全長7.8公里,將城市平面規劃成和諧統一的對稱布局,氣勢宏偉壯闊,秩序井然中又巧妙蘊藏著韻律變化。
這壯美又富有韻律的中軸線景觀,不僅是歷史內涵、文化內涵、建筑設計和藝術構思相互巧妙交融的結果,其實還有著天氣條件因素的助力。從北段的重要景觀和制高點景山,到北海的 “瓊島春陰”“太液秋風”,沿著這條線可以感受到許多天氣和歷史文化融合的魅力。
圖為故宮?來源:千庫網
景山高42.6米,位于故宮北面,景山之“景”字并非景色的意思,而是“高大”之意,是舊時北京城內的制高點,也是“紫禁城的靠山”。究其原因,這背后還有氣候因素的考量。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冬季受到來自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地區的冷空氣影響,盛行偏北風,多大風天氣。氣流過山,會有阻擋和緩沖。當氣流過孤立的景山時,從景山兩側繞流,位于山體背風一側中心區域就會處于平穩無風的狀態,而與景山隔街相望的故宮神武門在景山背風處,這樣景山在城市中不僅是一種景觀,更是作為宮殿的山峰屏障。
緊鄰景山的北海、什剎海一帶,景色秀美。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城市里的穿堂風,即城市峽谷風。當風從開闊的后海地帶吹來,吹過狹窄的銀錠橋附近,風速會增加。夏天站在銀錠橋上,可以感受到涼風習習。風從開闊的后海、前海鉆進附近的胡同里,胡同的風也會加大。因此夏天老百姓們喜歡在胡同里納涼,但是在冬天就會格外寒冷。
另外,著名的燕京八景之“瓊島春陰”“太液秋風”恰好處于北海一帶,位于中軸線上?!碍倣u春陰"位于今北海公園的瓊華島上,是古人對大地回春、萬物滋生萌動的生動紀實。乾隆御制詩言瓊島春陰“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就是說谷雨前后到瓊華島欣賞"瓊島春陰"最為合適,這個季節的瓊華島花木含苞,翠柏青松,與紅墻、黃瓦、白塔交相映襯,自然美景與歷史人文交融,美不勝收。北海、中海在元代被稱為“太液池”,清代稱之為“西苑”。從字面即知這里秋季的景色最佳,秋日北海天氣晴朗明凈、涼爽宜人,在秋風吹拂下日月晃漾而波瀾漣漪,更顯得清澈可愛。
中軸線南段的正陽門城樓上還有一群“原住民”——北京雨燕。這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每年春夏都會在正陽門上棲息。時至今日,北京雨燕已經在正陽門上筑巢600多年。觀察雨燕,同樣可以得知一些關于天氣的事兒。竺可楨先生記錄了從1950年開始北京雨燕始見的時間,大約在每年的4月20日左右。另外,也可以通過觀察雨燕的飛行狀態判斷天氣情況,如果雨燕飛行平滑,說明氣流穩定,天氣晴好。
然而中軸線上可不只有兼具自然與人文的壯美景觀,還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氣象災害,比如強對流天氣和雷電災害。隨著城市化進一步發展,大城市熱島效應更加顯著,在城市熱島效應較強的條件下,強對流天氣和降水會更偏愛中軸線所在的城區。因此,這種局地強對流降水事件可能會對中軸線上的文物古建、游客安全等帶來風險隱患和不利影響。此外,據研究統計,北京地區閃電密度分布較大的地區之一即為中軸線所在的中心城區,一年之內雷電集中發生在6月至8月,一天之內集中在傍晚時分至前半夜。雷電天氣對中軸線上的古建筑破壞性較大,嚴重的雷擊會導致古建筑受損,也會對人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因此,除了常規關注天氣預報預警等信息外,大家還可以了解一些“觀云識雨”的技巧,通過觀察云朵可以預判雷暴天氣,及時采取行動避開強對流和雷暴云團。比如當云層變低時,壞天氣就有可能發生。當云的種類開始變多、小朵的云變大了,則要考慮天氣開始變差。如果觀察到云的高度大于云的寬度,云頂如花椰菜一樣凹凸不平,云底起伏不平,則也有可能出現壞天氣。此外,當發現遠方出現非常震撼的雷暴云團時,可別急著拍照,先判斷一下這團雷暴的移動方向,面朝著雷暴云團,如果它向著左右兩側移動,那么這個雷暴將不會對你產生影響。但如果這團雷暴基本不變且與你面對面,它有可能是沖著你的方向在移動,這個時候就要及時做好準備。另外,如果看到閃電和聽到雷聲之間相差時間為三秒,則可以估算這個雷暴距離你1公里左右。
(作者:劉蕊?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