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之生息,不可缺水。水是萬物之源,文明紐帶;亦滋生災害,造成威脅。
多年以來,氣象部門牢牢把握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等領域,持之以恒統籌推進水文氣象工作。
從流域系統治理看大國體制優勢
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鮮明、最根本的特性。堅持系統觀念治水,關鍵要以流域為單元,強化流域治理管理。流域氣象保障能力提升,是筑牢抵御流域氣象災害威脅第一道防線的基礎性工作。
去年6月,華南和江南南部出現罕見大范圍暴雨過程,國家氣象中心聯合珠江流域氣象中心強化會商聯動,準確預估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的氣象風險極高,為防汛防洪提供了有力支撐,更為兩岸百姓的轉移贏得了時間。精準預報與精細服務的背后,是“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的聯防聯動機制。
6月16日,廣東省氣象臺(南海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珠江流域氣象中心)預報團隊及決策服務人員針對連續暴雨過程進行內部加密會商。王鳳?攝影
上下聯動,統籌推進。中國氣象局統一部署,聚焦提升七大流域氣象保障能力印發工作方案,在國家氣象中心成立國家級流域水文氣象預報中心,構建流域水文氣象業務國家級-流域中心-省級體系,形成業務“一張網”;建立預報服務人員客座交流制度,上下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持續助力流域中心業務能力提升。
內外協作,系統治理。中國氣象局在流域治理領域,不斷推進與水利、自然資源、應急管理、住房與城鄉建設等部門的聯防聯動機制,各流域氣象中心也與當地相關部門廣泛開展合作,提升防災減災實效;與省市縣創新協同機制,推進中小流域災害防御氣象保障示范基地建設;與高校開展合作,共建中國氣象局水文氣象重點開放實驗室,實現科研技術創新突破。
除此之外,中國氣象水文專家也陸續進入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機構任專家組成員,積極參與相關工作。持續關注全球范圍內流域氣象災害發生發展情況,在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地遭遇臺風、暴雨、洪澇災害后,主動提供氣象監測分析、實時氣象數據傳輸等支持服務。
從氣候評估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變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小氣候風險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綠色發展轉型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
雄安新區,這座有著鮮明新時代印記的城市,規劃之初便依靠氣候評估,讀懂了她的氣候密碼,打造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中國城市樣板”。2018年,一份來自國家氣候中心的氣候變化及氣候風險評估研究報告,對雄安新區的氣候條件、氣候資源、氣象災害進行綜合分析,建議加強水安全頂層設計,提高干旱和洪澇監測預警能力。這也為后續城區規劃提供了科技支撐。
從長江三峽樞紐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并取得112項世界之最,到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助力沿線42座大中型城市優化經濟發展格局,再到雄安新區“千年大計”開盤布局、“生態之城”有序建設……樁樁件件,少不了科學準確的戰略判斷,亦少不了對其氣候背景及影響的綜合評估和風險預估。
多年來,氣象部門已形成了從次季節到多年尺度的氣候和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評估和預測預估技術,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技術方法,形成了相關的氣候水文業務服務產品。
從人工影響天氣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世界氣象組織2022年發布的《全球水資源狀況報告》指出,目前有36億人每年至少有一個月面臨著供水不足的情況,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50多億。
在全球變化的背景下,水資源短缺及分布不均嚴重影響人類安全,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積極施策“節流”,不斷探索水資源節約與高效管理之策。與此同時,氣象部門將關注點放在了“開源”,瞄準來自云端的“活水”——空中云水資源,開展“化云為雨”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去年6月中旬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自1961年以來最強的高溫熱浪事件,長江流域旱情迅速發展。為應對旱情,氣象部門及時開展空中增雨作業,并首次在丹江口流域為南水北調蓄水工程開展補水增容保障。據測算,在此期間人工增雨影響面積約252.9萬平方公里,累計增加降水約85.6億噸,相當于610個西湖的水量,有效緩解了當地生產生活用水壓力。
8月17日中午12點30分,中國氣象局增援的新舟60飛機飛抵湖北襄陽劉集機場,馳援湖北人工增雨工作。付佳 攝影
近年來,通過人工影響天氣三年行動計劃、耕云計劃、播雨計劃的開展,中國人工影響天氣已邁向特定目標的空中云水資源精細耦合開發服務。這也為我國的綠水青山再填上一抹來自空中的綠色——在三江源、祁連山、天山等重點生態保護區,持續開展的大范圍常態化人工增雨(雪)作業,讓當地生態用水更加充沛,湖泊濕地面積不斷擴大,草地生物量和覆蓋度有效提升。
如今,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也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向阿曼、阿拉伯、沙特、埃及等國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其在國內開展人工增雨試驗。在國際領域積極開展交流合作,與俄羅斯、加拿大、美國、韓國、以色列等國家開展多項雙邊試驗研究、技術交流和人員培訓,不斷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同飲一江水,命運共相連。作為可持續發展事業的重要實踐者和貢獻者,中國水文氣象在不斷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展現中國擔當。(包紅軍、許紅梅、陳寶君、蔡淼、史月琴、陶玥、李軍霞、段婧、郭麗君、王飛、李宏宇、葉奕宏、羅瀾、劉倩對本文有貢獻)
(作者:閆泓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