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公報稱,受不斷上升的溫室氣體濃度和累積熱量的推動,過去8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暖的8年,全球長期變暖仍在繼續。2022年的極端熱浪、干旱和破壞性洪水使全球數百萬人受災,造成數十億美元經濟損失。氣候變化正迅速成為全球經濟表現中“令人不安”的變量因素。
氣候變暖下的農業和能源危機是當下全球各國都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應對氣候劇烈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國正通過強化對相關科技的支持,嘗試動態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同時解決清潔能源領域面臨的“間歇性”難題,從而減輕氣候變化施加于農業和能源上的影響。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偏差”的年景似乎越來越“常見”。為此,中國正在進行一些更加“常態化”的探索和應對,比如將氣候變化視作“重要參數”,逐漸納入中國糧食安全政策的綜合考量之中。
“除了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帶來的不利影響,氣候變暖也導致中國病蟲害發生區域向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擴展,作物發育期提前、生長周期變短,氣候波動增加?!?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室主任陸波說。
為此,中國氣象局全面推進氣候變化對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制度、病蟲害、品種適應性、產量和品質的綜合影響評估工作;建立不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農作物產量評估的定量關系模型,研發全國和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農業損失評估模型,為降低農業自然災害風險提供支撐。
以黑龍江為例,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氣象部門立足全省積溫帶北移東擴情況,利用30年氣象資料,重新劃分全省六條積溫帶,推進科學調整全省農業布局,作物種植面積大幅增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由1980年的1.1億畝增加到2021年2.182億畝。
陸波透露,以作物氣候適宜性分析為基礎的農業氣候區劃工作可為糧食生產提供指導,這在中國農業生產布局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隨著氣候不斷發生動態變化,農業規劃也應保持相應的彈性?!稗r業區劃從單一區劃指標向綜合性指標構建過渡?!标懖ń榻B,比如增加了農業氣象災害風險、作物產量高低穩定性及品質質量分析區劃等指標,通過調整適應氣候資源和農業生產變化特點,實現資源調查、氣候區劃、優化布局、監測評估的動態區劃。
湖北省大悟縣仙居頂風車花海近年來成為游客追捧的打卡地。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悟縣氣象局主動融入“生態立縣、產業興縣、開放活縣”戰略,用精細化氣象服務盤活新能源產業。針對大悟仙居頂風能開發,縣氣象局主動對接需求,組建風力發電保障團隊,提供各類實時氣象資料,及時發布天氣預報、預警信號等,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圖/楊艷
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背景下,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研究,定量評估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和安全的影響,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以及加強極端氣候事件預測及其對農業生產影響的評估,是各國保障糧食安全、應對氣候變化的有力措施。
2022年,化石燃料市場巨震,這也成為可再生能源迅速成長的一個機遇,不少國家的清潔能源發電量打破歷史紀錄。
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與2021年同期相比,中國2022年1至10月太陽能發電增長30%,風力發電則增長25%。
近年來,中國正不斷進行科技探索,推動在風能、太陽能發電“間歇性”難題上尋求突破。
“我們針對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的時空互補性做了深入研究,初步提出了不同地區風電、光伏發電的最優配比地圖,即發電最穩定情況下風電和光伏發電的最優比例,這將為中國能源轉型發揮積極支撐作用?!眹覛夂蛑行那袼┦拷榻B。
據悉,目前中國風能太陽能資源的開發潛力、空間分布、時間變化等特征已基本摸清。為更好服務國家能源轉型,中國氣象局構建了中國長時間序列高時空分辨率風能太陽能資源數據庫和新能源大數據平臺;初步構建了中國高比例風光電力系統模型,定量評估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國風光電能開發的優化布局;針對能源行業關注的“長時間、大范圍靜穩天氣、陰雨寡照等引發的極端無風無光事件,進而導致的能源安全問題”,研發了極端“無風無光”事件的識別技術,刻畫了我國低效風光電力資源的時空變化特征。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云氣象衛星在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正在為尼泊爾、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建立太陽能資源精細化分布圖譜,這也部分得益于風云氣象衛星的全球監測能力?!?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中心科學主任、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申彥波告訴記者。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表示,當前全球各國都在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努力,中國氣象局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和支撐低碳轉型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希望能與各國進行更多的交流分享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風險。
(作者:盧健 吳鵬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