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極端天氣頻繁“造訪”:年初影響華北的寒冷天氣使多地氣溫降至1966年以來同期最低,春季北方經歷多次大范圍沙塵,日前南方多地遭遇暴雨和強對流天氣……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系統不穩定性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對人民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面對異常的天氣,如何將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考驗著人們的勇氣與智慧。在一場場極端天氣事件中,相關部門努力織密扎牢防災減災救災大網,有的開放融入、智慧賦能,有的分級預警、科學管控,有的協調聯動、筑牢防線……我們發現,有效有力的應對需要打好提前量、撐起“安全傘”,需要思想重視、舉措有力、部署嚴密的“極端負責”態度。
墨菲定律指出,有可能出錯的事情往往就會出錯?!皹O端負責”正是破解這一“魔咒”的秘鑰。應對極端天氣,背后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千斤重擔,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任何環節都不能心存僥幸。
首先,事前的“防”,比災后的“救”更重要。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時刻緊繃“極端負責”這根弦,既要注重復盤扎實研究掌握天氣氣候變化新規律,也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防強風、搶大險、救大災,將天氣的極端性考慮得更充分一些,防患于未然。
再者,還要著眼于防災減災的常態化、制度化、科學化。認真檢查、反復審視,看預報是否準確,盯預案是否完善,分析對群眾造成的影響。從嚴從實抓好每一個細節,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救災的意識和能力同樣重要。實踐證明,預報準確、預警及時,從容不迫、有序有力固然重要,科學普及工作也不容疏忽,否則關鍵時刻難以形成社會合力,要通過樹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理念,夯實公共安全防線。
說到底,以“極端負責”應對極端天氣,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努力確保萬無一失。
?。ㄗ髡撸?span style="font-size: 12pt;">李冬梅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