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
2月10日,山西中小學開學第一天,汾陽市出現降雪天氣。當地小學生走進氣象站,氣象專家圍繞“雪的形成”“人工增雨(雪)作業”“災害避險”等內容為他們講述了別開生面的一課。
連日來,隨著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政策后的首個新學期到來,各地中小學精心設計花式“第一課”,不僅在山西汾陽,在河北廊坊、浙江平湖、貴州威寧等多地,當地教育部門或組織學生走進氣象局,或邀請氣象專家到校園授課,用氣象科普點亮新學期。
“開學第一課”聚焦氣象科普,這樣的舉措應當有、更應多有。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頻發,防災減災形勢嚴峻。通過面對面、體驗式的氣象科普,能讓面臨危險時處于弱勢的學生群體更直觀全面地了解暴雨、龍卷風、臺風、冰雹、沙塵暴等常見自然災害的防災避險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科普教育,能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增強學生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避災自救技能,其價值已遠遠超出一堂課承載的價值。
有例可證:2020年6月,重慶市開州區一中學被洪水圍困,在氣象部門紅色預警信號的指引下,1490名學生上演了一次堪稱“教科書”式的大撤離。試想,沒有扎實的氣象知識儲備和反復演練,又何來這樣一次成功的撤離。
開學第一課聚焦氣象科普,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國正致力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開學,以氣象科普內容展開第一課,通過講授與生活高度相關的天氣氣候形成、發展、演變過程,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技的“種子”,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大有裨益。
學校是學生步入社會的第一站,也是公民接受防災減災教育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只有各方重視校園防災減災教育,強化相關培訓演練,讓學生熟悉安全常識,學會自我保護,當大災來臨時才能創造更多安全奇跡。
(責任編輯:張明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