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lwei9"><nobr id="lwei9"></nobr></object>
<pre id="lwei9"></pre><code id="lwei9"></code>

  • <th id="lwei9"><video id="lwei9"></video></th>
  • <video id="lwei9"></video>

    <th id="lwei9"></th>
  • 首頁>資訊>要聞
    澎湃“第一動力”筑牢氣象高質量發展之基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日期:2023年03月02日08:00

    中國氣象報評論員

    3月1日,驚蟄將至。在春氣萌動、萬象生發之際,中國氣象局召開氣象部門優秀管理創新工作觀摩交流會議,不啻于春雷乍響,轟然發出新一年以創新驅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總動員令。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對于凸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定位,以“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為根本方向的氣象事業而言,堅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更是吹響擔當使命的號角、點燃目標向往的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頻頻談創新、事事講創新、處處謀創新,推動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以這股“東風”為指引的氣象航船不斷乘風破浪:管理創新工作體系日趨完善,開拓創新氛圍愈發濃厚,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顯著提升,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充分釋放,在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一批批成果競相涌現。其中,自2008年起開展的氣象部門管理創新工作評選,更是樹起了創新驅動的“一面風帆”,不斷激發引導各單位勇于擔當、攻堅克難,破解業務服務“老大難”問題,在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提高科學管理水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中國戰略機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激蕩,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圖已展,呼喚創新驅動氣象發展與之同步并適度超前;氣象高質量發展進入關鍵期,攻破卡點、瓶頸急需激發管理創新效能,為氣象事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注入不竭動能。面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新開局,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起點,立足于加快實施“十四五”規劃和《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的關鍵節點,都要求我們以更高水平的管理創新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

    要立足大局,在開拓創新的意識中再添“一把火”。新形勢、新需求指引新一輪氣象管理創新工作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全面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發展的重要論述和黨的二十大對氣象工作的新要求,將氣象管理創新工作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黨的二十大精神相結合,推進部門重點工作,突出對內強化氣象服務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外開展氣象國際服務和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兩個重點,結合《綱要》任務一體化推進。

    要銳意進取,在制約思想的藩籬上再砍“一斧頭”。創新不是單一維度的,而是面向多方面全領域的。堅持創新在氣象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既要重視科技創新,也要積極探索和實踐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這要求我們必須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方面掃清組織障礙,破除制約氣象科技創新和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體制機制難題,強化國省市縣多級及橫向協同創新,構建主動、互動、聯動的良好創新生態,形成推動科技創新、基礎業務、服務保障、科學管理能力全方位提升的強大合力。另一方面夯實人才基礎,健全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加強氣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批氣象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推動氣象人才隊伍轉型發展和素質提升,同時優化氣象人才發展環境,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氣象人才評價體系,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

    要務求實效,在示范推廣、成果轉化的通路上再掘“一鏟土”。管理創新工作質量高不高,關鍵要看重視夠不夠、謀劃夠不夠、積累夠不夠,最終要看效果好不好,是否能夠提升核心業務能力、破解事業發展難題、示范引領高質量發展。這不僅要求我們以需求為導向謀劃管理創新工作,更要求我們抓好管理創新成果宣傳推廣應用,寫好“后半篇”文章。各相關單位要加強黨的領導,積極打造有特色、有效益的創新成果,形成可推廣、能復制的經驗做法,并向全國氣象部門推廣,形成輻射帶動效應,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在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作出氣象貢獻。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新一年的管理創新已經鳴槍,呼喚我們增強主動意識,守正創新、惟實勵新,加快氣象高質量發展步伐,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支撐。

    (責任編輯:張林)



    圖解 更多